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
一、 流行性出血热:
是汉坦病毒属中的若干型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易感人群: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发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在流行区隐形感染率可达3.5~4.3%。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
3.治疗:
本病的病死率与临床类型、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相关。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改进,目前病死率由10%下降为3%~5%左右。
4.预防措施:
(1) 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一般认为灭鼠后汉城病毒所致EHF的发病率能较好地控制和下降。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 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二、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
1.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形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常见潜伏期为1-4天(平均2天),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一般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24-48小时即可排出病毒,排毒量在感染后0.5-1天显著增加,在发病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以空气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传播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
4.主要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5.流感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 (如打喷嚷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囔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流行期间,尽量减少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不得己必须外出时,最好戴上口罩。
(7)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
6.治疗:
没有特效药, 主要靠对症治疗。病人早卧床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鼻、咽、口腔的清洁卫生, 防止继发感染。
三、肺结核: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1.传染源: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排菌是结核传播的主要来源。
2.传播途径: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1)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2)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应及时到医院去检查排除。
(3)艾滋病毒感染者、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病人、尘肺病人、老年人等都是容易发病的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结核病检查。
3.易感人群: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是经济不发达社会中人群结核病高发的原因。婴幼儿、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尤其是该年龄期的女性以及老年人结核病发病率较高。
4.临床症状:
(1)发热为肺结核最常见的全身性毒性反应,多数为长期低热,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可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
(2)其他全身症状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调、易激惹、心悸、面部潮红等轻度毒性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3)呼吸系统症状:青年学生咳嗽,咯痰2~3周以上应考虑有肺结核的可能;部分患者有咳血或痰中带血;胸部隐痛;病情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等。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5.治疗:
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
(1)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为18-24个月。
(2)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病人都可以治愈。自己恢复健康,同时保护家人。
(3)肺结核病人如果不规范治疗,容易产生耐药肺结核。病人一旦耐药,治愈率低,治疗费用高,社会危害大。
6.预防:
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1)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应避让他人、遮掩口鼻。
(2)肺结核病人不要随地吐痰,要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盂里;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
(3)肺结核病人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应当佩戴口罩。
(4)居家治疗的肺结核病人,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
7.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1)肺结核的常见症状是咳嗽、咳痰,如果这些症状持续2周以上,应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医院看病。
(2)肺结核还会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3)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县(区)、地市、省(区、市)等区域均设有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
四、水痘:
主要由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较轻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泡和痂疹为特征,本病多见于小儿。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日至皮疹干燥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传染性很强。
3.易感性:任何年龄即可感染,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病较多。成人患者偶见。
4.临床表现:
(1)潜伏期约10~24天,一般为13~17日。
(2)前驱期:成人皮疹出现前1~2天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小儿皮疹和全身症状多同时出现,而无前驱症状。
(3)发疹期: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
带状疱疹:皮损沿外周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极具有特征性,有诊断价值。
5.预防:患者应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在集体机构中,对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应留验3周(可自接触后第11日期观察),预后良好。
五、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为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大范围爆发流行。多发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自然病程短、无特殊治疗药物、预后较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1.传染源: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部分患者的咽部、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眼或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物品-健康人眼传播。患者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包括病人自己的健眼),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
3.流行特点: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爆发流行。结膜炎后一段时间人群虽有一定免疫力,但时间很短,容易再次感染。在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红眼病就更容易蔓延。
4.临床表现:
起病急,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潜伏期短,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发病两周后传染性最强;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5.主要体征
眼睑充血水肿,睑球结膜重度充血,常伴有结膜下出血,出血可为点状、线状或片状,多在上方球结膜下,重症患者出血可累及整个球结膜。
6.治疗
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鱼腥草滴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更昔洛韦眼膏或抗生素眼膏。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有前房炎症时加用散瞳剂或非甾体抗炎药。
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桑叶、薄荷等热熏敷或提取液滴眼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清洗结膜囊。抗生素、磺胺药可以作为预防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用药。
该病病程呈自限性,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病期休息有利于隔离与康复。
7.预防控制措施
(1)预防:
公众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需注意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晴。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
病人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医务工作者检查及治疗操作后必须认真用75%乙醇消毒双手及用品以后再接触其他病人。使用的仪器、物品用75%酒精或84液等清拭消毒,严防医源性传播。本病流行期间,医院需要设专台门诊,避免交叉感染。
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2) 病人管理
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病人洗漱用品严格隔离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
病人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根据疫情,有关部门可责令暂时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场所,减少社交活动以避免扩大传播。
l发现该病应及时向主管卫生、防疫部门作传染病报告,病人最好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六、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春季传染病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3.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4.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5.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6.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